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榆林,有三个目标

2022-10-10 17:24:01 257

摘要:榆林地处陕西省最北部,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古称“上郡”,素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榆林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

榆林地处陕西省最北部,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古称“上郡”,素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榆林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开发潜力巨大。

滚滚的历史车轮给榆林留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迹:这里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这里有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这里有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这里有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

承接东西南北的区位优势让榆林更显城市魅力:先后推进延榆高铁、榆阳机场、黄河引水等一系列事关长远的重大工程;启动科创新城建设,使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不断增强。截至2018年年底,榆林市公路总里程3.1万多公里、铁路总里程1000多公里。

榆林还孕育了“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治沙精神,涌现出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等一批治沙英雄。榆林为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作出了巨大贡献。

70年砥砺前行,奏出亘古通今的旋律;70年大刀阔斧,绘就城市建设的翻天巨变。如今的榆林,正在向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大目标”奋勇前进。

不忘初心整行装 牢记使命踏新程

70年来,伴随着共和国奋进的步伐,榆林这片承载着光辉革命历史的沃土,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沧桑巨变,正以强劲的姿态厚植于三秦大地、崛起于祖国内陆。

从一穷二白到西部经济大市,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经济规模从不足0.5亿元到 2018年的3848.6亿元,位居西部非省会地级市第一,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4万倍。煤油气盐等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批资源综合利用装置独步全球,能化领域先进技术加快产业化,工业发展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能源开发为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高速公路里程居全省第一,货物外运能力超3亿吨,榆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居西北支线机场第一。

从绝对贫困到决胜全面小康,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榆林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加上自身不懈努力,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83元,居全省前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到5.1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4%,预计到年底,剩余的3个贫困县将全部摘帽,距全面小康越来越近,人民群众日子越过越好。

从百废待兴到繁荣兴盛,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经历了战争的创伤,素有“小北京”之称的榆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努力摆脱城乡落后、百废待兴的困境。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个,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8.1%、98.4%。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9%。普惠医疗卫生格局全面形成,人均预期寿命76.5岁。建成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7个,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0%。

庄晨阳摄

从治土治沙到和谐共生,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新中国成立前,陕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99%集中在榆林。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长期大规模的“南治土、北治沙”,榆林创造出世界治沙奇迹,860万亩流沙披上绿装,林草覆盖率达到33%,筑起了拱卫祖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持续探索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道路,能源利用向清洁化迈进,榆林兰炭成为走红全国的“治霾利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机占比达25%。

同时,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始终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抓党建,始终坚持真理,勇于自我革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榆林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生动诠释了老区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榆林这片红色土地,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好的庆祝,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紧跟时代中守正出新,在奋力拼搏中追赶超越,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按照“抓首要、大学习、促发展”的要求,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中蕴含的大格局、大视野,对照“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将中央大政方针、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搞清楚,认清榆林“缺什么”、知道当前“干什么”,以理论清醒保持政治坚定,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用政治标准衡量发展成效,对中央和省委的战略决策坚决落实,对有利于全国全省大局的事业主动服务,对群众关心关注的事情扭住不放,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加快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进入新时代,加快发展仍然是解决榆林问题的根本。要围绕全市部署的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七个方面9件大事,紧扣实现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大目标”,在理念技术上学国际一流水平,在体制机制上搬沿海成熟模式,使榆林很快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突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加快“12363”煤化工战略实战布局,推进能化产业迈向高端化、终端化;从“三变”改革切入,推动现代农业朝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叫响“现代农业看榆林”;以高端商贸、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旅游为重点,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大提升。全力推动4E机场、引黄工程、高铁和能源外运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刀阔斧推进金融、能源、园区等关键领域改革,破解制约榆林发展的瓶颈问题。依托高新区、榆神工业区和科创新城,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抓住与中科院、华为、华大基因等合作契机,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吸引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龙头企业来榆林投资,鼓励有实力的本土企业到更大市场参与竞争,全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拉高标杆中破解城乡、区域、产业等失衡问题,在抓点示范中补齐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社会事业短板,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用民生“温度”淬炼发展“成色”。坚持用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正做到“村村过硬、户户过硬、人人过硬”,彻底甩掉戴在榆林人民头上的贫困帽子。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的“榆林样板”。牢牢抓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个“牛鼻子”,做实“最具影响力”城市品牌,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抓好防范重大风险、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数字呈现“榆林答卷”

制图 辛刚

神东矿区。

榆阳区人民医院工作人员正在为群众办理民政医疗救助。

2016年,世界首套快速掘进后配套设备和大采高易维护全直齿传动摇臂在大柳塔煤矿投入使用。刘继远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地处陕西最北部的榆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奋力推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透过一组组数字的变化,能感受到70年来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脉动:2018年,榆林实现生产总值3848.62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700倍;规上工业总产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9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4461.94亿元,2018年规上工业总产值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2.4万倍;人均GDP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58元提高到2018年的11.2845万元。2018年,榆林财政总收入是1949年的2.7万倍……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榆林将凝聚起最强力量,继续书写更加恢弘壮丽的新篇章。

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向国际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阔步迈进

现场交易额达4.3亿元、签约总金额达373.06亿元的127个合同(协议)、与华为合作共建“中国能源大数据中心”……9月6日,第十四届榆林国际煤炭暨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博览会落下帷幕,取得了丰硕成果。

会议期间,国内外专家学者多视角、全方位对我国能源革命的主要思路、煤化工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并深入探讨了世界能源、煤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为榆林乃至全国能源化工产业和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新思路、新路径。

2006年至今,伴随着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深入推进,榆林煤博会已在中国煤炭和能源化工领域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影响,日益承载起榆林发展“三个经济”、建设国际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功能。

将时针拨回21年前,1998年,国家正式批复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吹响了榆林能化产业飞跃发展的号角。此后,榆林以铿锵有力的步伐,建园区、上项目、搞转化,承担起了新世纪国家重要能源接续地的重大使命,能化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20多年来,榆林累计完成投资5000多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70多个,形成了“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格局,构建起以煤油气盐开发为基础,电力、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建成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电基地、氯碱基地、煤化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金属镁、兰炭生产基地。

2018年,榆林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2.4%、5.6%、10.3%,煤制烯烃、煤制甲醇、金属镁、兰炭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3%、4.8%、48%、86.3%,榆林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能源大市、工业强市。

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十大战略问题研究,加快“资源型榆林”向“创新型榆林”转变,确定了“12363”高端化发展战略,推进了27项阶段性重大事项。总投资超2000亿元的重大转化项目加快推进,一大批填补产业空白的精细化工项目落地建设。

“榆林作为国家级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必须始终紧盯世界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及时捕捉能源化工行业最前沿的政策和方向,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牢牢把握住转型和发展的主动权。这样,才能向国际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阔步迈进。”榆林市市长李春临说。

描绘小康之路的美好愿景

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湛蓝天空下的神木市中鸡镇美丽乡村纳林采当村风光秀丽。走在村内,道路两旁绿树掩映,环境整洁卫生;村内文化广场上,村民三三两两或锻炼身体,或趁着农闲时间聊农事;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

51岁的贫困群众郝三棉曾是村里出了名的养蜂高手,2018年在政府的帮扶下,他干起了养蜂的老本行,当年总收入就达到5万余元。如今,搭上了纳林采当村乡村旅游发展的“顺风车”,郝三棉的蜂蜜也“蜂”收在望。

从脑中“一张蓝图”到眼前“一幅实景”,纳林采当村实现了华丽蜕变,也让农民群众更好更多地享受到发展红利。如今的纳林采当村,正以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成为榆林市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中一张温馨的名片。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榆林是实实在在的“贫穷落后”典型。新中国成立初期,“早上菜,晌午糠,晚上清汤照月亮”是大多数榆林人生活最真实的写照。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以来,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开发建设,榆林的综合实力迎来跨越式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许多地方,仍有不少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过着“吃糠咽菜”的日子。

短短几年时间,我们看到在榆林土地上一个个“头疼村”向“标杆村”的华丽转身,看到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之路的满足,还看到一座座美丽乡村如画卷般展示在人们眼前。

而在这份脱贫成绩单背后,一个地方、一次变革似乎成了绕不开的话题。“今年我家分了7590元,比上次还多1000多元呢。”7月20日,在榆林市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的分红大会上,村民刘福华高兴地说,“这些年来,我们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一年下来不光有钱赚,还有分红拿,日子红火得不得了。”

2013年9月,在集体经济一穷二白、土地闲置撂荒、留守人口年均收入不到3000元的赵家峁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开始大刀阔斧地展开。当时可能不会有人想到,这产生重大蝶变效应的“三变”改革,不仅让赵家峁村一跃成为集体资产突破50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16800余元的标杆村,更为榆林乃至全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这一幕幕,无不描绘着榆林群众彻底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之路的美好愿景。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榆林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截至目前,榆林市的8个贫困县中5个实现摘帽,768个贫困村退出,累计减贫12.59万户36.0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4%。

区域中心城市雏形初现

2018年12月8日晚,由越南芽庄出发的VJ5388次航班平稳着陆在榆林榆阳机场,榆林人民翘首期盼的第一条国际直飞航线从梦想变成现实。

榆林人4小时便可打“飞的”去泰国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驼城”。“从榆林去泰国可以直飞了,免去了转机等候的时间,出游价格也非常实惠。等孩子放假,我就准备带上家人去玩一趟。”榆林市民张哲高兴地与同事讨论着出行计划。

深居内陆的榆林,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城市形态、城市规模、城市功能持续落后。到2000年,榆林城市面积仅为2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万。

在榆林已有20余年经商经历的榆林羊老大国际旅行社董事长樊金朋对此颇有发言权。“20年前,榆林还没有通火车与高速公路,那时候,有外地人来陕西旅游,一般都是去西安和延安,很少有人来榆林。”樊金朋说。

国际航线的开通不仅为榆林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提供了新的空中引擎,更成为数十年来榆林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多次蜕变的缩影。

2017年5月7日上午召开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为榆林进一步发展变革做了明确定位——把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

为了让榆林实现由内陆小城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性转变,将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榆林市委、市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不断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形成全社会推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氛围,使榆林成为投资的热土,将榆林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是来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变更的,全程只用了不到1小时,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提供免费打印、复印服务。榆林的政府部门在真正为企业着想、为企业办事。”前来榆林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的市民贺随佳高兴地说。

2018年以来,榆林市立足打造最好的政务服务、最佳的营商环境,全面激活了市场主体活力。据统计,2018年,榆林市新登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42996户,同比增长20%。今年7月,榆林市还在全国262个地级市的综合信用排名中跃升至第55位,进位幅度全国第一。

如今的榆林,榆溪河穿城而过,城借水势,水因城美,彰显出大漠和黄土高原的山川灵动之气。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布局精妙的城市绿色体系、合理丰富的公共服务供给、全力推进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修复、多层次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体系,一个个环保工程、惠民工程、精品工程,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宜居宜业宜商榆林最闪亮的名片,为推动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8月19日,在石光银治沙展馆,一张落款日期为1985年6月5日的“招贤榜”格外引人注目。

当年,“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是定边县原海子梁乡(现已并入白泥井镇)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治沙英雄石光银响应中央发出的允许个人承包治理“五荒地”的号召,成立治沙公司,探索治沙路径,贴出“招贤榜”,带领当地群众以坚强的意志创造了“绿进沙退”的人间奇迹。

石光银的治沙事例只是榆林坚持生态优先、不断探索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十分严重,林木覆盖率只有0.9%,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70年来,榆林历届党委、政府持之以恒带领全市人民坚持“南治土、北治沙”,先后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行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

目前,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157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3%,沙区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黄土丘陵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泥沙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13亿吨减少到2.9亿吨,形成了红、黄、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构建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另外,年扬尘天气由100多天减少到10天以下。

2018年6月14日,在榆林举行的“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对榆林的治沙造林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他说:“中国的防沙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榆林成功的防沙治沙经验,正在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防沙治沙工作的走向。”

今年8月召开的榆林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系统部署了新时代榆林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市县两级每年投入财政资金20亿元,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曾经,榆林人民用百折不挠的毅力接力治沙,一茬又一茬,一代接一代,书写出一部可歌可泣的大漠传奇。我们也坚信,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榆林全体干部群众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传承和弘扬“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治沙精神,把“山清水秀、地绿天蓝”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让榆林这颗“塞上明珠”更璀璨、更耀眼。

塞上明珠徐徐铺开崭新画卷

五彩缤纷的田园花海 。

现代眉户剧《大漠红柳》剧照。

榆林大道景观公园。

华电榆横电厂。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70年披荆斩棘,70年春华秋实,榆林与新中国共同成长。

从第一产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到打造国际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从贫穷落后典型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万多元,从“灰头土脸”的城市到发展成一个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到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70年来,榆林这座历史悠久的老城实现华丽转身,生态宜居和谐美丽新榆林的崭新形象浓墨重彩。这是榆林全市上下同舟共济、艰苦奋斗的结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榆林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实现“三大目标”和“两个更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落实“12363”高端化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多极支撑、多点带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市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坚定不移向改革聚力,敞开对外开放大门,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全力打造陕西向北向西开放门户;久久为功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为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厚植竞争新优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走进新时代,榆林370多万人民正满怀信心,奋力开启榆林追赶超越的新征程!

来源 陕西日报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登陆门户网 新闻文艺专题节目一网打尽

编辑:梁媛媛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